合作QQ:165687462 | 合作热线:0755-8369270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登录 | 注册

深圳资讯 | 娱乐星闻 | I T资讯 | 名企之窗 | 深圳教育 | 旅游资讯 | 社区活动 | 美食乡村 | 公益活动 | 时尚奢华 | 品牌消费 | 数码电子 | 体育快报 | 汽车之家 | 房产家居 | 女性母婴 | 健康养生 | 智能科技 | 文化艺术 | 深圳交通 | 原创活动 | 最近更新 |
当前位置: > 首页 > 罗湖 > 深圳资讯 > 深圳头条 > 正文
拍摄者称若华南虎照片作假可以坐牢
阅读 2007/10/22 23:47:03来源:百灵网 作者:牛海滨

前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种子植物分类学创新研究组首席研究员傅德志在网站上指出,周正龙所拍华南虎照片有假,“敢以脑袋担保”,并劝周“早日投案自首”。昨日上午,周正龙作出回应,“看他的脑袋能保多久”,周称,如果照片作假,他可以去坐牢,儿子也可以坐牢。

  前日,傅德志在网站“原木山川极命草木”上发表文章,题为《伪造发现“野生华南虎”村民的上策———投案自首》。傅德志称,伪造发现“野生华南虎”效果很轰动,后果十分严重。以造假手段获取财物是欺诈罪。

  傅是博士生导师,还是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分类与系统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土地资源部国家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

  “看我们的脑袋谁保得久?!”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周正龙家,把傅德志的看法向他传达时,他表示,他的照片是真的,如果这个科学家敢跟他赌脑袋,“看我们的脑袋谁保得久?!”

  记者依照傅德志的质疑,和周正龙对此前叙述的拍虎过程中有较大差异的细节一一进行核实。

  首先是拍摄距离的问题。从拍到老虎的第一张照片到最后一张照片,拍摄距离各是多少?周正龙说,最远的那张,估计60米左右。但有记者提出,跟周一起回到拍摄现场的当地县林业局李骞说,最远距离只有30米。“那你问李骞去,我不回答这个问题。我不能瞎说,听专家的。”周正龙说。

  其次是闪光灯的问题。周正龙表示,胶卷相机与 数码相机都闪了光。“用胶卷机在较远处拍的,闪光之后,老虎没动静,我觉得很安全。于是趋前再用数码相机拍。后来不知道怎么把闪光灯给弄亮了。这个时候我把挺粗的一根树枝压断了,吓到了老虎。老虎猛一甩头,把我吓坏了。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按了两次快门。”周正龙说。

  然后有记者问,在拍摄老虎之前,除了他儿子周松外,他还有没有跟其他人一起上过山?周正龙说没有。对于有村民称看到过他和李骞9月30日一起上过山的说法,周正龙说记者歪曲了他的话。

  记者连问三次,“山上现在能不能找到能盖住老虎脑袋的树叶?”周正龙不予理睬。记者转达傅德志要其“自首”的劝谕,并告知该科学家也愿以脑袋担保照片有假。周激动地说:“那看他的脑壳还能保几天?!我这个照片是真的,我拍的我知道,这是用生命换来的!除了省林业厅的专家,其他人怎么说我不管。不是真的省林业厅能给我发新闻发布会?!如果是假的我去坐牢,我儿子跟我一起坐牢。”

  质疑者傅德志称申报材料如有此照片将反对建保护区

  昨晚,傅德志听到记者反馈的周正龙回应后,一笑而过。

  他称,之所以公开质疑,是希望国际上学者知道,“中国的专家也不是吃干饭的”。他称,自己参与筹建“秦岭植物园”,对秦巴山脉上的植物很熟悉,“那里绝对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叶子”。对周正龙所拍华南虎头上那片巨大的叶子,周认为是作假的铁证。

  有人认为,因为叶子更靠近镜头,影像错觉使叶子显得很大。傅认为,通过周所拍远景照片即可判定叶子和老虎头部在一个平面。

  傅德志介绍,他是国家自然保护区评委之一。

  “我是个绝对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傅称,他了解镇坪当地的生态,“只要当地的环境好,哪怕没有老虎,我也支持镇坪建自然保护区”。

  他介绍,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居民要在试验区之外,而核心区内绝对不能有人生活。

  傅称,他15日已经把自己的意见报告给国家林业局保护司。该司告诉他,“知道了,谢谢关心,我们在关注”。

  昨日,镇坪县林业局局长覃大鹏介绍,他们已经接到国家林业局的非正式通知,可能于23日前往北京汇报此事。他介绍,到时周正龙可能随行。

  对于陕西省林业厅通过的鉴定,国家林业局是否会通过,傅称,“评委会里面我只是小字辈,别的专家更厉害,假照片一定逃不过别的专家的眼睛”。

  他称,如果没有这张照片,镇坪申请自然保护区,他会支持,但是只要有这张照片出现在申报材料中,他肯定不会支持。

  华南虎并不只是华南才有,它曾经遍布中国各地。捕杀与栖息地破坏使它们成了极度濒危的物种。

  近日,陕西林业厅公布了一些由当地农民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它很快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本报也向发现华南虎踪迹的镇坪县派出记者,并发回连续报道。密集的报道引发了公众对这一事件的好奇。细心的网友与动植物专家对相关证据提出了种种质疑,一场围绕“野生华南虎照片”的风波迅速在媒体与网络上蔓延开来。

  秦岭惊现华南虎

  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有关拍到野生华南虎照片的发布会引起了不小的震惊。这震惊不仅表现在网络上的种种言说,也引起了科学圈内的关注。消息一发布,这张华南虎照片便进入了动物园工作人员、野生动物拍摄者、动物研究专家的视野。

  如此多的关注当然与华南虎的地位相当。所有的野生老虎都在亚洲,都属于一个物种:Panthera tigris。尽管科学家对现存老虎有多少个亚种说法不一,但通常接受的是8个亚种。华南虎就是其中的一个亚种。由于原始的头骨外形、短小的面部、细小的头颅以及前倾的眼窝,华南虎被认为是最为原始的虎亚种。而在这八个亚种中,3个亚种已经在20世纪灭绝了,华南虎也被归为“野外已经功能型灭绝”行列。

  198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就将华南虎列入CITES公约附录1,并将其归入“极度濒危(CR)”级别。在我国,华南虎于1979年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由于对其濒危状况认识太晚,20多年来,我国从未在野外抓到过一只活的华南虎,也没有找到一只虎尸,甚至连清晰的影像也没拍到过。

  此次,陕西省林业厅公布该省安康市镇坪县发现了华南虎的消息自然是引起各界的关注。不过,质疑声也随之逐渐多了起来。在多个网络论坛,动物爱好者们针对已经发表的“野生华南虎”照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虎的位置、姿态、光线的状况,周围的环境都成为讨论的焦点。很多人认为,照片经过PS,甚至有网友猜测那只老虎不过是贴在纸板上的一只“纸老虎”。

  对此,陕西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王万云表示,自己也了解了网上的所谓质疑。“周正龙拍摄的所有照片、胶卷,我们华南虎科考小组的专家都看过。”不过,正式发布的照片,其实只有两张。“现在网上流传的照片,大部分是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翻拍的。”王万云表示,周正龙的版权意识很强,最初还不愿拿出照片来,“但是没有照片光靠文字是不能让人信服的。”与此同时,王万云承认发布的那两张照片经过修正放大。“那么多张照片,专家都看过,是华南虎不会错。”

  依据王万云的讲述,事实上周正龙也拍了脚印等旁证。“因为用数码拍摄,每一张都留下了拍摄时间。”周正龙拍下脚印的时间是上午9点多,而到了下午4点多才拍到老虎的“正面”。也有人质疑:如此“骚扰”老虎,为什么还能在距其20米远的地方“虎口脱险”。王万云解释说,那是因为此前老虎已经吃过野猪。“大家都说幸亏老虎已经吃饱了。”

  王万云强调,之所以正式公布这个消息,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材料并不只是那几张照片。2005年底至2006年初,陕西省林业厅经常接到当地人的报告,有大型牲畜被野兽吃掉了。从去年开始,陕西省林业厅就组织了相关调查。周正龙则是众多野生华南虎目击者中的一位。“通过调查,我们收集到了一些老虎的足迹、毛发等证据。”王万云强调,科研小组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收集到足迹就是老虎留下的:“豹科动物的一般是7厘米,而所收集的足迹有13厘米,应该属于老虎的。时隔20多年秦岭又发现有华南虎,证明这里栖息着不止一只华南虎,而是一个家族。”

  然而,疑云并未因这些解释而烟消云散。相当部分动物学研究者表示,光从已经公布的证据来看,照片中的老虎并不是一只野生老虎,也可能与华南虎的血统无关。

  疑点1 老虎附近的叶子太大了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张劲硕博士指出,成年老虎头颅宽度通常在20—30厘米的范围内。从正式发表的照片来看,老虎头顶上方的一片叶子将其头颅完全盖住,可知这片叶子的宽度也应不小于30厘米。 问题是,“秦巴山地在植被类型上属于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如此大叶片的植物在秦岭地区极罕见。”

  张劲硕指出,从叶片形态上分析,照片中的植物大都属于楼梯草类、水青冈类或荨麻科的植物。它们的叶片长宽度一般在5—10厘米之间。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傅德志(静生)在其网站“原木山川,极命草木”上也连续发表多篇文章,对周正龙所拍“野生华南虎”照片中的植物叶片提出质疑。在其中一篇文章中,他甚至要求“伪造发现“野生华南虎”村民”尽快“投案自首”。

  疑点2 体型太壮不像野生虎

  相对于其他虎亚种来说,华南虎的体型较小,雄虎体长约2.5米,体重近150千克,雌虎长约2.3米,体重110千克左右。华南虎体毛较短,颜色较深,常呈橘黄色或者橘红色,与华南地区的植被盖度与环境色调相吻合。条纹既短又宽,条纹之间的间距较大,且体侧常出现菱形花纹。“不过,光从体型体征来区别,一般只能看出东北虎与南方虎的大致差异。”张劲硕指出,由于南方几个虎亚种,孟加拉虎、印支虎和华南虎在体型上都差不多,所以不容易区分。

  在张劲硕看来,照片中的老虎最大的问题在于并不像是一头野生虎。“野生虎的皮毛不可能那么干净。”张劲硕表示,照片中显示老虎的腹部特别干净、特别白,这一点与野生老虎的特征相违背。此外,由于野生虎在野外环境生存,通常一星期左右才能吃饱一顿,根本就不像圈养老虎那样“不愁吃穿”,所以野生虎体型一般都比较瘦小,而不似圈养老虎那么健壮。

  疑点3 老虎神态太安详

  重庆动物园副园长、中国华南虎家谱管理员殷毓中长期与圈养华南虎打交道。在陕西公布发现华南虎的消息后,他也专门找到了相关照片。“在照片里,老虎微张着嘴。从其神态来看,可以判断是没有受到任何惊吓,也没有发现周围有人的状态。”而按照片的拍摄者周正龙的说法,自己是在距该虎20米左右的地方拍摄照片的。“老虎的听力非常好,一般百米之内稍微有些响动它们都能听到。”殷毓中认为,能在这样的近距离内拍摄老虎,而被拍摄的老虎却没有任何警觉,显然是个奇迹。

  野生动物拍摄专家奚志农表示,自己拍摄野生大型哺乳动物时,为了不惊扰拍摄对象,通常要与之保持1千米左右的距离。因此这样的拍摄活动对摄影装备要求很高。“我没有拍摄过野生老虎,拍摄时与老虎的距离就不太清楚了。也许拍摄者作为一名老猎人,有其特殊的办法吧。”奚志农强调,目前,有关部门应尽快公布所有的71张照片,并请权威机构进行鉴定。而奚志农工作室的一位张姓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对这张照片的真实性是有疑问的。

  疑点4 足迹也不可靠

  陕西省林业厅同时列举了足迹、虎毛等痕迹,使之与照片形成了一条证据链。不过,在专家看来,这些证据同样存在问题。

  张劲硕指出,通常来说,只有专门研究大型猫科动物的专家,才能比较清晰地判断足迹是否属于老虎。“毕竟,虎、豹等猫科动物的足迹差别并不很大。”而“陕西镇坪县华南虎调查结果评审组”的主要专家、长期从事野生动物研究的西北大学教授刘诗峰是一位金丝猴研究权威。另一名专家、陕西师大教授王廷正也主要从事啮齿动物研究。记者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发现,他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有《豫西黄土高原农作区鼠类群落动态》、《棕色田鼠种群年龄的研究》等。

  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员表示,该所今年早些时候曾收到陕西方面送来的足迹照片,不过,鉴定发现它们不是老虎留下的。该专家同时表示,“陕西发现野生华南虎”的消息公布后,自己还曾与几位东北虎研究专家讨论过此事,一致认为从目前的证据来看,照片所拍摄的很可能并非野生华南虎。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虎类专家也表示,尽管豹、虎的足迹非常相似,都呈“梅花状”,但老虎的要圆一些,掌垫和指的间隙也紧密些。自己也曾看过陕西送来的足迹照片,但认为那并非老虎足迹,甚至也不是豹留下的。

  数量 全世界仅68只

  1995年,全国18家饲有华南虎的单位在苏州召开了一次大会,面对华南虎的保存现状,明确表示要以国际谱系为标准,为圈养华南虎建立谱系,以便华南虎更好地得到保护。从那以后,殷毓中就成了一名“华南虎家谱管理员”。“建立谱系了,你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些老虎的亲缘关系,也可以为老虎的科学交配提供可靠的依据。”

  建立华南虎谱系的前提,是对现存的华南虎进行编号。而1995年以前,中国各地华南虎的情况,则从各机构的圈养虎繁育、转移状况记录中找寻线索。

  目前的华南虎谱系显示,华南虎的圈养始于1955年。当时,有人在四川捕获了一只雌性华南虎,起名“猛子”(MENGZI),编号为“1”。这个谱系还原了“猛子”在中国各地的转移史:它先被运到河北,暂养一段时间后,转运到上海圈养了15年,1970年又被运到合肥逍遥津动物园,同年死去。

  最近,殷毓中刚登录完华南虎谱系中2007年的数据,因为还没有经过华南虎饲养单位的联合大会确认,因此还不能公布最新的数据。从2006年的华南虎谱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55年至2006年间的51年里,国内先后有40家大、中城市的动物园或公园饲养过385只(谱系登录的个体数)华南虎。其中雄体200只,雌体153只,另有32只幼仔因刚一出生即死亡等原因,未记录其性别。而在这385只华南虎中,目前活着的有68只。

  “通过华南虎谱系,我们也可以追踪到最初的建群者。”殷毓中表示。事实上,自1955年到1967年的12年时间,我国共从野外捕捉了6只雄体、12只雌体华南虎投放入圈养种群。“不过,这些虎中真正产有后代的只有6只。”殷毓中指出,现存华南虎圈养种群是1958年捕获的6只野生虎建群者。它们的谱系序列号分别是:“8”、“26”(雄性)和“3”、“6”、“7”及“12”(雌性)的第四、第五代。它们是近亲,有些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繁殖,有些又是隔代近亲繁殖。

  以重庆动物园为例。目前,该动物园内仅有一对华南虎。“这是一对高龄虎,近两年我们都没有进行繁殖。”这对华南虎的谱系号是227和229。

  殷毓中追溯了这两只华南虎的家族史。227的父母是147、157。而147的父母则是73、112,这两只虎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它们的母亲都是27,父亲则是26和29。而27、29一对也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它们的母亲都是3,父亲分别是8和26。所以,这只编号为227的华南虎是最初6只建群者26和3的后代,而由于73和112的母亲都是27,事实上73和112就已经算是同母异父的近亲繁殖。更为麻烦的是,157的父母也是73、112,由此147和157称得上是同父同母交配。

  再看编号为229的华南虎。它的父母是111和69。其中,111的父母是26和27。而27的父母是8和3。而69的父母则为26和3。这种错综复杂的近亲关系表现在229身上则是,“母亲”3生下了“女儿”27,而女儿27和母亲3同时都和26交配,分别生下了111和69。

  说起这份复杂的谱系,殷毓中也表示实在是迫于无奈,由于一直以来建群的只有最初的那6只野生华南虎,此后就没有新的建群者介入,由此这群华南虎之间便是亲上加亲,再加亲。

  由于近亲繁殖,6个建群者的基因多样性早已丢失。据推算,在1963年至1977年的14年中,华南虎种群大约还保留了85%的基因多样性,其后就开始下降。随着圈养种群建立者和其他一些没有留下存活后代的老年个体的相继死亡,1990年基因多样性开始明显减少,现存圈养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基因多样性已不足75%。

  而圈养种群的平均近交系数却在同期开始逐步增加。目前,圈养华南虎种群中近交系数最高的已经高达0.4921。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殷毓中解释说,0.25这个值就相当于近亲兄弟姐妹之间或父母与子女之间交配繁殖的水平,而0.4921就是非常非常亲了。“难得再有异质野生种群的个体迁入来改善血缘关系,近亲繁殖始终将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会越来越严重。”在殷毓中看来,华南虎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将会不断减少,近交系数也将会不断增加,这两个趋势是并行存在的。

  此外,华南虎还面临着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的趋势。殷毓中指出,在1956年至1986年的30年间,圈养种群数量增长较为明显,年平均增长率达13.7%。而1985年至1995年就成了种群滞长期,增长率接近0,仅上海和苏州两家动物园有繁殖记录。

  造成圈养华南虎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因为参加繁殖的圈养华南虎数量较少。目前的育龄华南虎中,虽然雄体有21只,但雌体仅有9只,性别比例很不合理。而事实上,现有的育龄雄虎中,只有4只能交配,其中又只有2只育有成活的后代;育龄雌虎中,只有5只能产仔,其中仅3只有成活的后代。能成功繁殖出成活后代的华南虎不足圈养种群的10%。在开展华南虎人工繁殖试验的38年中,仅贵阳、上海、广东、重庆、南昌、苏州和福州7家圈养单位的18只雄体、23只雌体成功繁殖出了成活后代。“圈养条件下的繁殖成功率是很低的。”

  不容忽视的是,由于遗传多样性的大量丧失,新出生的后代不但幼体死亡率高,而且经常会出现先天发育不良、体制弱、遗传病多等不良后果,这样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整个种群表现出增长乏力的趋势。

  “我们特别希望有新的建群者加入进来。”殷毓中并未直接评价此次陕西林业厅发表的野生华南虎照片。作为一个圈养华南虎的工作人员,他只是特别希望野生华南虎真的存在。

  根据史书记载,华南虎曾广泛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乃至陕西、陇东、豫西、晋南等地区,数量应在10万只以上。

  上世纪中叶,我国华南虎数量还保持在4000只左右。但在此后几十年里,华南虎数量锐减。1990年,国家林业局与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合作对华南虎进行了专项调查,结论是我国野生华南虎仅剩二三十只。2001年,国家林业局与国外机构合作对华南虎调查认为,野生种群存在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在专家眼里,野生的华南虎已经算是“功能型灭绝”了。虽然近几年仍有一些地方报告有华南虎伤人和发现华南虎踪迹等消息,但这些消息都没能得到权威部门的确认。

  由此,圈养虎就成了拯救华南虎的希望。一般来说,对圈养的个体进行野化训练,已经成了恢复野外种群的重要方法。华南虎也不例外。科研人员希望对圈养种群进行恢复野性的行为训练。当然对于野外训练来说,保护野外的华南虎栖息地,恢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不过,想象远比现实要美好。目前,华南虎究竟能不能进行野化的问题在科学界争议颇多。由于目前国内各地动物园中的华南虎大多已经是第五六代的圈养个体,早已丧失了野外独立生存的能力,尤其是捕食和领域等关键行为的缺失。这些能力的获得可非一两日之功。

  “最关键的是,这些圈养的华南虎是否真的能算是华南虎都成问题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动物学家指出。

  事实上,国外学者对圈养华南虎血统纯度的质疑早在2004年底就出现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罗述金博士曾从事世界虎的系统地理学、种群结构和遗传起源的研究。2004年12月,他在国际著名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系统讨论了全球动物园圈养老虎的DNA遗传分析。

  相关实验由一个来自美国、新加坡、 马来西亚的国际研究小组完成。分析发现,在中国多家动物园的华南虎已经不能算是真正的华南虎了———这些华南虎在遗传上出现了两个分支。

  该篇论文指出,重庆动物园圈养的华南虎,其基因与其他亚种的虎相比,存在明显差别,不可能代表真正的华南虎。但苏州动物园饲养华南虎则带有大量印支虎的遗传基因,几乎与印支虎无异。这个结论显示,圈养华南虎存在基因衰退及与其他亚种杂交的情况,这正是使华南虎的特性逐步丧失的原因。这位动物专家强调:“如果这些圈养华南虎中真的有印支虎的遗传基因,那么所谓的野化是否还需要进行都需要打个问号,因为现在野外的印支虎还有不少存活个体的。”

  对于这项研究,张劲硕也表示,虽然这个研究团队在中国采集的华南虎样品不多。但是基本上是中国华南虎中较有代表性的。从分子生物学的分析结果可知,华南虎的圈养种群的地理起源有疑问,其中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印支虎分布范围广,它们广泛地渗透到我国华南地区,而之前的所谓野生华南虎中已经有了印支虎的基因。或者以前的饲养中错误地将印支虎当成了华南虎。

  “保护华南虎其实也是保护虎的一个亚种。”张劲硕指出,尽管虎比较明显地分为几个地理亚种,但是这几个亚种之间遗传多态性比较低。换句话说,几个亚种的老虎并没有太大区别。在目前国内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与其将精力放在野生华南虎身上,还不如加强对其他与老虎有着同等重要生态功能的大型猫科动物的保护,比如花豹、雪豹、云豹、猞猁等等。

 

 

 

相关资讯:

·组图:绝迹24年 华南虎重现 (2007-10-22 23:19:32)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会员专区 - 客户服务 - 疑难解答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7-2019 www.szol.net 深圳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15080520号